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

一本孫子兵法,虛實交織出《荊楚爭雄記》



《荊楚爭雄記》是黃易早期的武俠小說,寫成於1990年。故事背景取自春秋時期吳、楚兩國間的柏舉之戰,昔時孫武帶領吳國三萬軍隊,以寡凌眾勝出楚國二十萬大軍,締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役,也讓吳國就此轉弱為強。這部小說的篇幅雖短,卻仍有不少精彩之處,值得一讀:


以假入真,交織春秋歷史

劇情背景透過楚、晉、吳國三個大國互為牽制下展開,描述楚國權臣囊瓦亂政,陷害楚國四大劍手之首郤宛,郤氏家族僅主角郤桓度得以倖免,郤桓度逃離楚境、潛入吳國,展開數十年的復仇大計。劇情巧妙結合《孫子兵法》之典故與「越女劍」傳奇,並安排墨翟、伍子胥、吳王闔閭、夫概王等知名歷史人物登場,看黃易真真假假交織出一個英雄出頭的篇章。

劍法兵法,殊途竟能同歸

黃易的武俠作品鑲嵌於歷史之中,由於多是戰亂之際,兩軍對陣時而有之,在《荊楚爭雄記》中,他首次嘗試跳脫個人間的武鬥,轉而描寫國家政治上的攻防,與戰場上的謀略。主角郤桓度血戰逃出楚國追殺,倚賴的是將其原先劍法的精湛修為,轉化為兵法謀略;而後孫武面對強敵的挑釁,則是將「孫子兵法」盡皆融入劍法,才為郤桓度報了滅族血仇。看劍法、兵法兩相融會貫通,實在是大呼過癮!

兵器武器,呼應劍客心境

相較起先前的作品《破碎虛空》,黃易這回在《荊楚爭雄記》對於兵器的描述有較多著墨,甚至於讓武器的材質成為勝負關鍵。故事當中,春秋時期的越國鑄劍名師歐冶子打造主角使用之寶劍,兩把配劍一為「銅龍」、一為「鐵龍」,相較起《越絕書》記載,歐冶子為越王勾踐所鑄五柄寶劍:湛盧、巨闕、勝邪、魚腸、純鈞,以及為楚昭王所鑄三柄名劍:龍淵、泰阿、工布,名稱可謂樸質異常,也間接呼應持劍者的隱退之心。


寫在格局龐大的《尋秦記》之前,黃易在《荊楚爭雄記》有諸多練筆之跡,不論是從車戰與步騎兵的調度,又或宮廷術數的鬥智鬥法,都顯示出黃易生動描寫現場的功力正在不斷積累。由於只有短短兩卷,喜愛黃易武俠作品者不妨利用假日找來看看。


文 / 游祥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