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

壽屋Horror美少女:鬼玩人艾許健美性轉,小熱褲霸氣外露

說到「恐怖電影」,在你腦中,是否有閃過任何一位正義方的主角名稱呢?

我敢打賭,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角色,都是佛萊迪、傑森、鬼娃恰奇或者安娜貝爾等反派角色吧!少數的例外,恐怕只有《鬼玩人》(Evil Dead)系列的男主角艾許威廉(Ash Williams)屬於正派電影角色。

日本玩具大廠壽屋(Kotobukiya)與繪師山下俊也(Shunya Yamashita)的《Horror Bishoujo》恐怖美少女合作企劃第五彈,瞄準了《鬼玩人》系列,將艾許Ash這位已成名三十載的經典角色,重新性轉設計了PVC美少女模型。

在台灣,由山姆雷米(Sam Raimi)執導的《鬼玩人》系列只有前兩集曾在戲院上映,我則是看第四台才接觸到1993年上映,且風格驟變的第三集《魔誡英豪》(Army of Darkness)。雖然其在台灣並沒有像前述幾個恐怖電影系列一樣有名,然而若論美國,《鬼玩人》不僅名列經典恐怖電影之一,這一系列其實也有其獨特、不可忽視的文化意涵。

第一,有別於其他恐怖電影單純訴求血肉模糊或者恐怖氣氛營造,《鬼玩人》系列開創了獨特的黑色幽默,不但有血肉橫飛、斷手剖肚的暴戾血腥,也適時加入了惡搞元素,譬如主角左右手互搏、斷手比中指等。

這樣一個美國少數具幽默性的恐怖電影系列,1981年拍攝第一集時,製作成本僅約35萬美元,但最終創造了240萬美元的票房;小兵立大功之下,1987年開拍第二集時,片商將預算提高十倍到350萬美元,最終票房不僅交出590萬美元,也開創了其他延伸作品:截至2018年,除了四集系列電影含重新開機作品,還有一部舞台劇、六套電玩遊戲、三季電視影集,甚至還出版了美式漫畫,讓主角艾許與佛萊迪(Freddy Krueger)及傑森(Jason Voorhees)對決,甚至在漫畫中拯救了歐巴馬的性命。至於其他周邊商品的版權--包括這次對壽屋的授權,都為《鬼玩人》創造了源源不絕的收入。



第二,《鬼玩人》系列顯露出恐怖電影中,英雄主角能貢獻不一樣的價值--只要形象鮮明,即使亦莊亦邪,仍然能替演員打造一個長青的表演生涯。至今為止,不論電影、舞台劇或電視影集,甚或遊戲配音,除了山姆雷米的高中同學布魯斯坎貝爾(Bruce Campbell),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扮演艾許。

《鬼玩人》系列的熱賣也讓電影工業知曉:雖然有了殺人面具的掩蓋,幕後扮演者可以來來去去,不受侷限;但將經典角色與演員本人緊緊綁在一起,觀眾可以陪著角色一起身經百戰、目睹人生百態,有助於不斷累積粉絲與開發市場。《鬼玩人》的布魯斯坎貝爾,就如同《異形》(Alien)的雪歌妮薇佛(Sigourney Weaver),又或者《魔鬼終結者》(The Terminator)的阿諾史瓦辛格(Arnold Schwarzenegger)...演員成就了角色,角色也成就了演員。

模型介紹:


山下俊也這次的設計,主要參考《鬼玩人》第二集:Evil Dead 2。性轉後的艾許縱使衣服殘破不堪、皮膚傷痕累累,猶如剛從一場又一場的殊死戰歷劫歸來。接下來要面對活屍?抑或惡靈?一看到自信插腰的她,搭配略帶戲謔的眼神與笑容,你就知道:她已經準備好迎接下一場戰鬥,高喊 「放馬過來,沒在怕的啦!」



為了跟惡靈搏鬥,艾許毅然砍斷了自己遭到惡靈附身的右手、裝上電鋸,不因斷手而中止的奮戰決心,是艾許最為人所知的經典形象。山下俊也在右手腕忠實呈現了厚重、染血的電鋸手,而背在身後的獵槍,則讓艾許不論遠近威脅,都有隨時準備應戰的充足火力。



原先艾許的經典服裝,是藍色牛仔襯衫搭配咖啡色喇叭長褲。山下俊也維持了原始服裝設計的精神,但為凸顯女性身形,增加了藍色牛仔襯衫的破損程度,並將長褲改為小熱褲,不僅提高了戰鬥機能,強壯的大腿與帶有肌肉感的小腿肚,也反映出艾許的健美身材。


上半身襯衫左半邊有超過五成的破損,連右手臂都被整條撕破,腹部甚至可隱約看見肌肉,巧妙露出女版艾許的身體線條。個人認為是很成功的改造設計。



這次的地台設計成一個地窖出入口,一旁還有劇中經典的「亡者之書(Book of the Dead)」。這本「亡者之書」的內容一旦被唸出來,就能解開封印召喚出惡靈。艾許作為守護者,踩在地窖出口、壓住猙獰而亂舞的手,似乎正在力阻被招喚出來的惡靈奪門而出。



與經典的艾許造型兩相比對,看來山下俊也再次成功性轉了一位經典恐怖電影男主角呢!


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

壽屋Horror美少女:剪刀手愛德華變身蘿莉塔,展露絕對領域

當 「剪刀手愛德華」性轉成為歌德風格的 「蘿莉塔」(Gothic Lolita),會是怎麼樣的光景?

日本玩具大廠壽屋(Kotobukiya)與繪師山下俊也(Shunya Yamashita)的《Horror Bishoujo》恐怖美少女合作企劃第三彈,再度推出讓玩家驚豔的PVC美少女模型。

《剪刀手愛德華》(Edward Scissorhands)這部電影上映於1990年,是知名演員強尼戴普(Johnny Depp)與導演提姆波頓(Tim Burton)合作的成名代表作,其主要概念脫胎於《科學怪人》(Frankenstein)這部由Mary Shelley於1818年出版的小說。

在《剪刀手愛德華》的電影版本中,故事背景的骨幹相似,發展與敘事主軸卻不太相同。主角愛德華是隱居於古堡的人造人,年邁的發明家創造他後,來不及幫他裝上雙手就過世了,於是孤獨、不諳世事的愛德華,裝上了剪刀作為他的手;但這正是悲劇的起因--他的剪刀手,不僅無意間割傷多人,甚而誤殺他暗戀對象的男朋友,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結局。



「人造人」之概念,最早可追溯自歐洲中世紀的鍊金術師,據聞他們透過秘方,可提煉出「燒瓶中的小人」(Homunculus)。隨後於1818年,被譽為「科幻小說之母」的Mary Shelley創作《科學怪人》(Frankenstein)一書,成為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說,為與人類等身大的人造人形象,繪出了具體化的可能;而小說的別名《The Modern Prometheus》,則為人類試圖取代神的職責,進行造人的工作,提供了哲學式的反思。

《科學怪人》在電影上有許多翻拍版本,主角的特色大同小異:外表嗤牙利嘴滿布疤痕,內心卻天真善良猶如孩童一般(家有熊孩子的爸媽應該不同意這一段)。然而,不同的怪人外型演繹,隨著1931年美國翻拍的電影大紅大紫,也從此樹立了典型制式的科學怪人招牌形象:高額平顱、猶如猛獸的大眼、脖子上插著金屬釘子--而且總是穿著過大的墊肩西裝外套。


而提姆波頓創作的電影《剪刀手愛德華》,不僅用不同的風格造型演繹了科學怪人,在劇情方面,他也運用了黑色幽默,嘲諷人類企圖取代神來造人,最後可能在人類情感中遭遇的不幸與艱難。

模型介紹:

愛德華的裝扮帶有濃厚的歌德風,雪白毫無血色的膚色,搭上全黑皮衣+銅環的拘束衣設計,形成單純黑白兩色的強烈對比。因為獨自生活而不懂得照顧自己的愛德華,頂著一頭黑色亂髮,不僅面無血色,連嘴唇也是泛紫色。眼睛似乎有千言萬語想說,卻不知道如何表達...絲毫不透露出情緒的面部表情,忠實呈現了愛德華沒有受過正常情緒表達教育的一面。



原先電影中的黑色緊身皮衣,改為一般用來限制精神病患者行動、由拘束帶塑形而成的緊身馬甲,腰前銅環也加入月亮造型。



山下俊也將原始電影中緊繃的黑色皮質褲裝,改為具有層次剪裁的蓬蓬裙裝,同時展現迷你裙與過膝襪間若隱若現的「絕對領域」。背部與手臂小露性感的設計是另一個亮點,不至於過度暴露,符合不刻意賣弄性感的蘿莉塔風格。



如同科學怪人頭部兩旁的螺絲釘一樣,愛德華的顯著易認特徵,就是她的一對剪刀手。如果沒有這對銳利剪刀手,她是否可以就此隱身在人群之中,與真愛終身廝守?



最後,回顧一下由強尼戴普扮演的原始角色設計,是否有感受到山下俊也成功性轉剪刀手愛德華的設計功力了呢?


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

《史帝夫賈伯斯》劇情張力滿,三場發表會冤家路窄飆戲

從獨立製片《猜火車》一路到商業鉅片《貧民百萬富翁》,導演Danny Boyle精妙的螢幕語言結合他對配樂的優秀品味不斷躍進,此次加上《社群網戰》的編劇Aaron Sorkin助陣,2015年的電影《史帝夫賈伯斯》(Steve Jobs)濃縮引借了傳記報導中Jobs的軼事趣聞,即使其敘事時間、場景僅集中在Jobs早年三場歷史性發表大會,故事張力卻爆發性十足,並巧妙貫串Jobs的人生與性格。

劇情刻意安排所有Jobs事業上與生活上重要的關係人,在三場發表會前四十分鐘齊聚一堂,如果回顧這三場發表大會的紀錄片,可以發現《史帝夫賈伯斯》創造了饒富意味的三段野史,讓Jobs在這段期間內經歷或回顧了關鍵時刻。

紀錄片:1984年麥金塔發表大會



紀錄片:1988 The Next發表大會


紀錄片:1998 Macworld大會,發表imac


女兒Lisa顯示了Jobs鮮為人知的family people一面,除了父女間的情感轉折,情節也巧妙安插了麥金塔創新GUI(圖形使用者介面,Graphical User Interface)的易用性,以及iPod將1000首歌曲放在口袋的深情來由。

在親情主線以外,另外Jobs事業上的四條副軸線也交錯演進:Jobs與創業夥伴Wozniak兩人間對於產品創新與開發的想法衝突(樂師與指揮家)、Jobs對首席程式設計師Andy Hertzfeld近乎苛求不近人情的相逼、Jobs與蘋果外聘執行長John Sculley的恩怨情仇,以及Jobs對20年不離不棄的行銷長Joanna Hoffman的相處,不僅讓演員有飆戲的空間,也讓Jobs有了立體面向重現大螢幕的機會。

對於行銷人來說,《史帝夫賈伯斯》應列為必看的電影之一,主因三個經典產品的發表,雖然最終在銷售端成敗各異,但從發表大會一個細微的感受,Jobs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準備,也顯示出其對於細節的龜毛:
  • 堅持麥金塔電腦要能說出Hello,以化解人性對於電腦只會助長戰爭的擔憂
  • 教育電腦Next的外型有0.1公分的細微差距,以欺騙人腦來相信標準立方體
  • 為表現新繪圖晶片能呈現鯊魚躍出螢幕的生命感,換了38張圖片才找到最後想要的

不論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,一起用預告來回顧《史帝夫賈伯斯》濃縮的精采吧!

用數據說故事!Hans Rosling令人訝異的TED演說

可以呈現三個資料維度的泡泡圖,如何使用得出神入化?

瑞典的衛生學專家Hans Rosling,不僅是卡羅琳學院的教授,同時也是統計視覺化軟體的開發者,在這則TED演講中,他不但用數據說出一個動人的故事,也扭轉了我們對於開發中國家定義的成見!

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

沒有「創新」的創新之夜,成全台規格最高的大拜拜



第二度參加商周創新之夜,相較起國外許多以商業觀念為主的活動,論內容、論創意,這個號稱國內最大的商業盛事看來仍是遠遠看不到他國車尾燈,一些想法不吐不快:

主題高度與內容:

商周創新之夜兩年舉行一次,籌備時間長,主題卻看不見高度。為何今年是「轉動」大未來?因為舞台「轉動」特效較好設計嗎?四個主題有共通點嗎?內容具有對於未來想像的啟發嗎?

就整體內容看,除了開場贊助車商秀兩秒用車鑰匙遙控開車外,中間三段都是自家產品與服務的sales pitch。

數字王國將兩年前鄧麗君演唱舊酒舊裝毫無新梗地搬上舞台,並透過一部沒有劇情的作品集錦,讓我們了解:電影特效的寶貴完全在於內容情境(context)的結合,一部只有特效的片,除了無聊還是無聊。

隨後,譬喻生動、口條清晰的Ambidio創辦人,詳細解析音響發展的歷史脈絡,解讀了艱澀名詞:immersive experience、object based/scene based等代表的意涵,然後在大家覺得聲音科技很玄、期待最後Ambidio端出神奇解決方案的時刻,結束了─沒有任何demo。締造了前戲最長,高潮前卻戛然而止的潑冷水sales pitch紀錄。

光是這三段漫長的工商服務,每兩個小時就有120分鐘浪費掉,聽到主辦單位以國內規模最大的盛事自居,我也是醉了。

現場細節掌控:

只能用落漆形容。第一,數字王國重現(老梗)鄧麗君演唱的AR開場,但引言的商周高層跟主持人同樣VR、AR傻傻分不清楚,不斷講這是VR。如果是這樣,台下觀眾的VR眼鏡去哪裡了?基本名詞都搞不清楚,如何面對/轉動未來?

第二,主持人是有生看過以來最不ok的,搶鄧麗君話、搶講者話、搶影片話,了解自己何時該講話不是主持人基本功嗎?

第三,串場橋段沒有梗可原諒,但流程不順就要打屁股。用LED竹蜻蜓象徵未來,但所有人一放手,全部掉到腳下到底是什麼橋段?最後抽獎用舉手來反應得獎,不僅拖台錢,又不符創新之夜創新之名。

整體來說,後者在現場細節的掌控,優化改進是容易的,但前者在主題上面,如果還是維持講師分開邀請、主題無法貫串,這樣提前半年就開始運用龐大媒體資源、一期一期周刊來造神,真的具有效益嗎?


我相當存疑。

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

山下俊也《Horror美少女》系列,重塑恐怖電影經典形象


樂高、StickFas、Figma、RevoTech...上述這些品牌,都是屬於過往我少數會留意並收藏的可動人偶。喜歡的原因,在於這些品牌的玩具人偶,因為關節可動、道具可重組,對玩家來說,無限的組合只會受限於有限的幻想。

然而,隨著日本展示型人偶大廠-壽屋(Kotobukiya)推出「Horror美少女」系列,則讓我首度跨進了不可動人偶的領域─因為這次的系列企劃實在太有趣了!


擔綱「Horror美少女」系列設計師的山下俊也(Shunya Yamashita),是日本知名的繪師與原畫設定師,畫風經常是結合日式大眼的清純可愛,以及美式突顯性感肉體的大膽。他過往除了曾與壽屋合作設計PVC美少女模型,近年壽屋也特地開了一條專營美少女不可動人偶的產品線「BISHOUJO」,將漫威(Marvel)、DC、鐵拳、生死格鬥等經典角色重新設計,讓經典的動漫英雄角色重新取得不同樣貌。

2015年開始,山下俊也與壽屋開啟了新的合作方向:將經典的男性角色「性轉」!

一方面,這個做法讓原先的超級英雄系列可以繼續擴展,在現有知名女性角色之外,增加經典男性角色的收集新鮮感,譬如漫威世界目前已推出的的雷神索爾、邪神洛基,即為一例。



另一方面,壽屋也從西洋經典恐怖電影取材,開創了新系列「Horror美少女」,擷取角色特點性轉後設計新形象。截至2018年,已確認推出以下幾個角色,預售單價約在台幣$2300到$3000元左右:
  • 佛萊迪(Freddy Krueger)
  • 傑森(Jason Voorhees)
  • 剪刀手愛德華(Edward Scissorhands)
  • 鬼娃恰奇(Chucky)
  • 鬼娃新娘(Tiffany)
  • 鬼玩人(Ash Williams)
  • 養鬼吃人(Pinhead)
  • 月光光心慌慌(Michael Myers)
這一系列的推出,對影迷及玩家最大的吸引力,在於很多人雖然喜歡恐怖電影的角色設定,但其相關場景與人偶卻往往太血腥恐怖。光是想像在床頭或書櫃放一隻恰奇或佛萊迪,先不說半夢半醒間可能被嚇到;如果哪天突然發現收藏櫃空了,大概就要立即落荒而逃....

「Horror美少女」透過「性轉」這個設計,不僅可以巧妙保留許多原著的外型與概念設定,又能夠透過美少女的美型設定,大幅降低收藏時的恐怖感。比較已發行的各款角色,唯一沒有性轉的鬼娃新娘(Tiffany),在造型與設計上就明顯少了許多巧思,也顯現出「性轉」在系列作品的成敗上,具有決定性的因素。


許多知名動漫作品都曾有過「性轉」的設定,譬如海賊王、多啦A夢、探險活寶等,固然讓劇情添增許多趣味性,也為性轉角色的商業化貢獻了一筆。在「Horror美少女」這一系列作品堂堂邁入第四年之際,你會期待什麼經典的恐怖電影角色成為下一個目標對象嗎?德州電鋸殺人狂?奪魂鋸?安納貝爾?

上面這些,我認為後續出品的機率都很高!讓我們拭目以待吧~

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

女王出手!椎名林檎打造東京奧運主題曲


近期網路新聞、社論紛紛針對2020東京奧運的預告片,提出「日本強勢文化輸出」的看法,同時間也有人發現:露臉射箭的創作歌手椎名林檎,就是這次預告片的音樂監督。問題是:為何是椎名林檎?

2014年,椎名林檎寫了一首單曲《NIPPON》,為日本參加世足賽加油。同年8月,她隨即發行了一首單曲《Chichinpuipui》,並宣布此為東京奧運的官方主題曲;延續「女王」鮮明的音樂風格,這首短短三分多鐘的歌曲,融合了拉丁舞的節奏、爵士樂的基底,又同時透過日本的國樂器來引導音樂行進。

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

《暗戀桃花源》令人回味再三的明華園版


《暗戀桃花源》的經典之處信手捻來,不論「劇中劇」或「雙劇並演」形式,或者大量穿插的對比:有兩個劇之間的差異...大時代的別離/小人物的家務、小排場/大編制、山茶花/桃花、導演抽離/導演加入演出;也有單一劇碼中的對照...《暗戀》男主角對情人與妻子的態度、《桃花源》男主角離家前後的心境、武陵與桃花源中春桃與袁老闆的性情等。


錯過了三十週年版,這週回過頭溫習《暗戀桃花源》1992年的電影版與2006年的明華園共演版,一個是精細的鏡頭語言,一個是喧鬧的現場大秀。我喜歡前者眾星雲集的詮釋,卻也鍾愛後者的改編,我認為明華園版的精彩之處有五:

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

《我把我的青春給你》:婚禮不是目標、忠心不是美德

我不知道「好樂團」算不算是一個「好」樂團,
畢竟我聽過他們的歌曲數寥寥,一隻手都數得出來;
但我相信,許多人跟我一樣,是揪著心把《我把我的青春給你》這首歌聽完。


一把乾淨的木吉他作為基調,搭配一位能用自然真摯的真音唱主歌、用穿透繚繞的假音飆副歌的女主唱,構成了這首今年民謠吉他手瘋狂cover的名曲。直白傷懷的歌詞中,我特別喜歡這一段:

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

就決定是你了!Pokemon Go教我的5堂行銷商業課

從8月8日下載《Pokemon Go》至今,經歷兩周左右,我終於衝上20級、登錄了82隻神奇寶貝。這段期間,三不五時可以看到許多人對這款遊戲的冷嘲熱諷...身為一位資深遊戲玩家+資深行銷人,以及在修練途中的神奇寶貝訓練家,面對這款人類史上空前的熱門遊戲,想跟大家分享《Pokemon Go》教我的五堂行銷與商業課。

一、內容是關鍵,但要時間醞釀+技術配合

《Pokemon Go》的成功,來自於三方合作、缺一不可:遊戲內容由任天堂提供,虛實整合的遊戲技術由Niantic負責,而地圖與GPS定位當然由數位地圖龍頭─谷哥(Google)支援。

任天堂、Niantic跟Google三巨頭的合作,嗯?怎麼有一個名字沒有聽過?

原來,Niantic這家由谷哥收購的公司,原先代表作是2012年發表的遊戲APP《Ingress》:具有未來科技感的遊戲介面、駭客陣營對峙的背景設定,到跟Google Map整合的定位技術,雖然在科技界與遊戲界叫好,在一般大眾間卻不叫座、無法普及。

儘管小小漣漪未能激起波瀾,《Ingress》卻成為《Pokemon Go》的前身,除了為程式架構立下良好奠基,更關鍵的,《Ingress》在全球累積的「Portals」內容資料庫,後續被沿用成為《Pokemon Go》的道館(Gym)與補給站(PokeStop)。


2014年4月,Google宣告推出《Pokemon Challenge》,讓精靈寶可夢在Google地圖中出沒,雖然很快證實只是一場愚人節玩笑,卻讓找不到商業模式的Niantic看到了擴充實境結合既有內容的可能性。